全本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不求生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

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

推荐阅读: 读者和主角绝逼是真爱书香世家玄天邪尊明朝那些事儿无敌六皇子明末边军一小兵抗战之兵魂传说边唐魔天记剑动九天回到明朝当暴君重生之黄埔卧底春秋大领主重生左唯兵王无双黑道学生III天门龙凤采红曹贼爆宠狂妻:神医五小姐明朝好丈夫

综观整个北方,特别是在黄、淮、海等水系不稳定区域内,大多数古城都因为天人因素——河道变化、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迁徙过城址。

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太原………无不如此。而徐州从不迁址,黄泥盖了一层又一层,城下有城,自西周至明代共十层。

小盆地地形是很重要的因素。

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两条河流交汇南流。历史上,这两条河流即便是长期受到黄河侵夺,由于徐州周边山地的限制,其河道也一直非常稳定,汴水自西来,泗水自北来,在徐州城东北角交汇南流。

这两条河流,既是护城河,也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航道,使徐州更加易守难攻,更增加了徐州的航运价值。

元明时期途径徐州的运河就是借道汴水和泗水河道的,简要来说,沿着泗水可以北上齐鲁,元代以后可直达幽燕京师;沿着汴水可以南下淮扬吴越,西进汴洛关陕,南北朝时期,围绕徐州展开的大会战就非常多,战略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果把古代徐州城抵挡住的军事进攻次数和徐州城被攻克的次数比一比,易攻难守之说是靠不住的。

明朝时就有人专门提过《徐城不宜迁六议》,当时徐州刚被黄河淹没,官民集资迁城,被一个给事中上了这道奏议叫停,奏议从河防、漕运、仓库、战守、民生、区划、成本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徐州城维持原址的必要性,堪称是对徐州城形势的完美总结。

其中在军事地理方面,这份奏疏就提到了:

徐城三面阻山,一面临河,南引邳宿,北控兖济,西扼汴泗。一泻千里之势,以保障江淮险要之设旧矣。金陵恃徐为南北咽喉。且黄河自西而东,闸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东北而下。城阻河势,河阻城势,居然一重镇也。如近岁莲妖(白莲教匪徐弘儒)发难,环攻浃月而不得渡,以故河南江北得免于难。傥道镇远移,余孳窜伏,而无厄要以限之,无地方官督率居民以捍之,万一奸宄不测乘旧城之虚而据其内,是又藉寇以窟而自失其天造地设之险也。

华北平原的一大半是在黄河与长江之间,中间被淮河分开。

黄河与淮河之间自古就有多条天然水道相连接,再加上人工运河,就成了当年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淮河与长江之间虽然没有天然水道联通,但借助于一代代的人工运河工程,也实现了联结。这就使得黄河、淮河、长江,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战略要区。黄河与淮河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远比淮河与长江的联系更密切、更重要。

徐州既是陆上驿道的枢纽,又是水运的枢纽,联通黄、淮,东临大海,西接中原。谁控制了徐州,谁就掌控了这个战略交通网。是北上黄河、南下淮河、西出中原的枢纽。

到元明以后,徐州又成为大运河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重要性还要超过江表的扬州。多尔衮之取徐州,李来亨空国兴兵到徐州进行大会战,双方的战略意图完全一致。

就好像两颗彗星碰撞,两支精锐、强悍的大兵团,都已战略进攻的态势相互发起主动积极的攻势。

这样以战略攻势对抗战略攻势的南北大对抗,在历史上仅有元嘉北伐时宋文帝与北魏太武帝的一次大决战可以比拟。

丰沛在目,李来亨终于端好了自己的心态,他将那半截残箭紧握在手心,下马遥拜获鹿方向后,缓缓说道:

“太祖在天神武之灵,庇佑大顺军武运昌隆,趁此破竹之势,扫灭胡尘,一清海内。百年以后,臣必使大顺皇基万代兴盛。”

“走吧,多尔衮在徐州等着我们呢!”!

☑喜欢看宇文郡主写的《明末不求生》吗?那就记住♂全本,小说的域名♂23quan.com☑♂请来全本,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本文网址:http://mingmobuqiusheng.23quan.com/26445505.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