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不求生 > 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

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

推荐阅读: 大唐纨绔公子织明新书赵浪穿越秦朝铁骨大明之崇祯大帝老婆请安分重生之民国少帅朝为田舍郎大明第一狂士帝师县令红色警戒之民国灾厄纪元荣誉1天唐锦绣混在抗战二婚最后一个北洋军阀三国之大汉重生魔天记

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诏也!”

至于高谦和刘良佐两人,就完全是投机成性的骑墙派,对于朝廷连一点点最起码的忠诚都没有。不过是每日在淮安、扬州等地制造兵变,以勒索朝廷,索要饷粮。

本来,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对清方、大顺政权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控制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的富庶地区都在弘光朝廷的控制下,而且受战乱破坏最小。

在崇祯朝廷覆亡以前,明朝的中央朝廷每年要从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粮食、银钱、布帛等财物,弥补北京宫廷、诸多衙门以及九边庞大的耗费。按理说,北方各地既已相继沦没,分属大顺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财政上应该是绰有余裕的,百姓的负担至少不应加重。

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由于拥潞派、拥唐派分别割据地方,大量挪用和扣押本应上缴南京的岁赋收入。四川也因为被张献忠占据,长江上游交通不便,所以云贵一带的赋税也难以交割至吴。

湖南方面,也因为何腾蛟豢养大批只知祸国殃民的军队,被留守湖北的大顺帅臣陈荩、刘希尧等人打得落花流水,自保尚且困难,谈何交割赋税给江南。

弘光朝廷的财政因此入不敷出,三镇勋臣,除了黄得功所部军纪稍好一些意外,高谦、刘良佐差不多每日都纵兵南下,倡为打粮之说,公然扫掠民间,掠妇女则为妻妾,掠丁壮则为奴仆。

头脑活络的高谦比之刘良佐更为高明,他还提出本镇将士家属也需要朝廷出钱并养。可是高镇士卒的家属,居然多到一兵而有十余、二十家属的情况,马士英哪里有钱供养?结果只好默认了高谦自己出兵打粮劫掠。

可是江南朝廷在财政这样苦难的情况下,弘光天子不思恢复,想的却是如何修缮金陵宫殿。南京原有的宫殿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蠹蚀,自然早已坍塌破败,很难居住,但比之一般庄园宅邸还是好得多。

弘光天子朱由崧过去从洛阳逃到淮安的时候,就因为生活来源断绝,向朝廷索要钱财接济。当时崇祯命大学士吴甡前往陕西赈济一省灾民,花费也不过十万两白银,而为了接济流落到淮安的朱由崧一个人,崇祯皇帝就大方地掏出了三万金为他垫付生活费。

这样朱由崧还嫌不满足,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为追欢逐乐置办歌儿舞女;一些在他倒霉时曾出力相助的人也蜂拥而至,共享富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对弘光朝廷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弘光君臣既然一厢情愿地“借虏平寇”,自身毫无振作之意,一味满足于偏安江左。

所谓的“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真是如此了。

江南朝廷变成这样一幅乌烟瘴气的模样,有识之士自然纷纷远离,野心家们也都各怀异心。马士英对于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是束手无策,他生怕发不出三镇兵的饷粮后,那些骄兵悍将将杀到金陵城来,因此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接见了北京派来的南使团。

南使团名为北京同治皇帝朱慈烺派来的使节团,实际上所有大臣人员,一概已经剃发,所代表的完全就是清廷意见。!

☩本书作者宇文郡主提醒您《明末不求生》将在全本小^说全网首发更新最新章节新书发布,域名是♂23quan.com☩♂请来全本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本文网址:http://mingmobuqiusheng.23quan.com/26445475.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