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不求生 > 第四十六章 风起潼关

第四十六章 风起潼关

推荐阅读: 超级家丁小阁老世家女北雄神雕后传绝世唐门步步生莲本王在此抗日之特战兵王大时代里的小军阀大雄的爱情故事转大唐春明朝那些事儿锦衣笑傲行北国谍影明朝伪君子我是军阀重生之北洋新军阀明朝败家子大清第一太子

难攻的潼关,在热兵器时代,实际上是典型的易攻难守。

若说潼关以西的关中大地,此时在吴三桂的屠刀下,正被血腥之气所笼罩。那么在潼关以东的河南,由于大顺军的治理和营庄制的初步推广,中州大地的民气正在得到急速的恢复。

马进忠刚刚带着一批来自洛阳的援军抵达潼关东面,他和驻守陕州的威武将军李玮群在灵宝汇合。

深冬的风此刻却也不急不缓,村庄旁的枝丫都被沉甸甸的雪花压住,显示出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

远处黄河与渭水交汇在一起,两条大河的汇集,使得浮冰破碎。马进忠站在黄河这侧远眺宽阔辽远的河面,能够看到从西面而来的渭水翻卷着波涛后,平静地涌入黄河的怀抱,之后血脉相融,一同向东奔去。

黄河、渭水交汇,黄河水浑浊无比,渭水则泛着清澈的蓝光,它们在交汇后,淡淡的蓝色没有流出多远就被黄河同化。

马进忠长期活动在陕西和河南,他现在虽然才刚刚被提拔为大顺军的威武将军,军阶和李玮群相同,但毕竟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义军豪帅和明军降将,早看过许多比眼前更为壮丽的景色,因此还觉得无甚可观。

不过李玮群是随州人,他自小生长在大别山中,还是第一次见到黄河与渭水交融,大河冲碎浮冰的胜景,忍不住大呼道:

“两河相会,连河上封冻的冰面都被冲碎。黄河的有容乃大,我今见之。”

跟随在李玮群和马进忠两位大顺军威武将军身边的,是陕州州牧裴守约和灵宝县县令王鑨。裴守约裹着一件厚厚的棉衣,但还是忍不住直喷热气,他也是南方人,不大习惯河南的冬天。

河南孟津籍贯的王鑨,倒是不以为意。王鑨指着那些让河水平静安然流过的河道堤坝,敬佩地说:

“这些堤坝中有许多都是正堂在这两个月中,带着陕州百姓加紧赶筑而成。河道堤坝的设计,主要就是防备浮冰破坏大堤,其次则是为了预防开春后的凌汛。

卑职是河南人,知道河南百姓多年来受困于水患,以黄河为大难之题,更深知在黄河边上赶筑堤坝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不过两个月的时间!正堂实乃大才。”

正堂本来指的是官府办公的大厅,不过到明末时,知府、知州、知县都开始以正堂为尊称。本来明朝对知州的尊称,主要是用的州牧,不过现在大顺改知州为州牧,自然尊称便只剩下正堂一个了。

裴守约矜持地笑了笑,他到任陕州以后,掘水井、修水渠,又赶筑河堤。如此多的任务,却仅在两个月内完成,而且还没有影响到军队的征发调配,不得不说在行政治才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不过考虑到营庄制初步推行以后,大顺政权获得的资源汲取能力,再加上新朝初期的朝气,大顺政权的地方牧民官,能够做出远超明季的政绩,实在没有什么奇怪可言。

裴守约只是节制地说:“潼关,南障秦岭,北阻黄河,既是关西的东大门,也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门户。九曲黄河在潼关这里激转而过,我带领本地军民百姓,赶筑了一道堤坝,也相当于是增添了一道长墙,多少能够在治水的同时,起到一点抗敌御虏的作用。”

马进忠听着王鑨和裴守约两人互相吹捧着,好似又看到了明季以来文臣乱象的一点影子。不过就算是十分讨厌文官的马进忠,也得承认,在操守和能力上,大顺的文官不管是真的资质品性更好,还是被新朝的体制法度所约束,的确表现得较明季乱臣们更好。

李玮群则突然下了马,他蹲下身子,将一边耳朵贴在了地面上,倾听着远方的声音,最后脸色有点难看地说:

“地动……潼关可能发生战事了。”

裴守约闻言,神情倒是相当冷静,他带着文吏们组织民夫们卸下军队押运的大批军资粮秣,劝说李玮群和马进忠:

“辎重大可以先留在灵宝,若真是有虏兵东叩潼关,二将军当带上所有骡马,急速赶去潼关迎敌。”

李玮群和马进忠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地点了头。马进忠更拍胸脯说:“放宽心,老子跑路的速度从来不慢。”!

✯喜欢看宇文郡主写的《明末不求生》吗?那就记住♂全本*小说的域名♂23quan.com✯♂请来全本*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本文网址:http://mingmobuqiusheng.23quan.com/26445423.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