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章

推荐阅读: 魔道祖师暖风不及你情深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今日宜心动异香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提灯映桃花我只喜欢你的人设娇鸾私房医生崩原乱台风眼判官皇贵妃超级惊悚直播天作不合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难哄不见上仙三百年

没有人说话。

室内的呼吸安静的可怕,所有目睹着光幕的人,都看见了那如水波般缓缓漾开的画面。

很模糊,很朦胧。所有的血色都仿佛被包裹在一层让人难以全部看清的薄纱之中,试图隐去其中狰狞的冰冷的痕迹。

但是再怎样的遮掩,也有汩汩的鲜血从轻纱飞起的空隙中流下。再怎样的缥缈,也有森然的白骨自纱布细密而依然存在的漏洞中露出踪影。

于是再华美的锦缎在这样的衬托之下都会显得恶心,再飘逸的风雅在这样的背景之中都显得沉重。

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后世人口中的畸形,到底是怎样一种生态。

但是画面的感染力却突破了文字和知识的束缚,极直观而生动地,无言将晋朝的根本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无声之中,他们看着那块轻纱,恍然明白了后世人不曾直言的比喻。

——在它的眼中,晋朝何尝不就是这样一块,掩着血迹白骨,混着腥气的轻纱。

孝武皇帝的指节轻轻扣响在案几的表面。

他没有笑。皇帝那常有的轻松的,平静的,神采飞扬的神色,此刻在他年轻的脸庞上全然消失了。

他本该还是那句话:太遥远了。

若是后世人跟他讲讲他父亲或者他自己,甚至哪怕他儿子发生的事情,刘彻也许还能打起精神,拿出全然的思虑专注其中。

可是大汉已经变成了后汉,皇帝的传承,身上不知道是否还有着几分他的血脉。而二国政权之间或是内部的纷争,更是和他没什么关联。

所以,他此前可以心绪称得上平静地旁观,将未来发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用以学习的经验,却本质没多投入几分真心。

——可是现在不一样。

刘彻看着天幕,看着那句“华夏无冠带之人”,感觉到了深深的刺眼,和难言的压抑。

于是他眼帘微垂,指节在桌面重敲下最后一个音节,感受着声音的余韵和自己的指骨共振,眸光冰冷着的抿住了后齿。

他总不能认为,自己不是华夏之人吧?

那么该如何呢?隔着长远的时光岁月,他又能做出什么样的举措,为几百年后的子孙避祸呢?

刘秀的视线从光幕上移开,眼神安静中带着沉重地放远,仿佛要穿过紧闭着的房门,直没入天际的尽头。

多简单啊。

曹操从鼻腔的深处闷出一声冷哼,随后嗤笑出了声,未尽的话音中,全然是森然的寒意。

从根源上消灭晋朝这样一个朝代,还不足够吗?

——可是确实是还不足够的。天幕继续说着。

【晋朝的腐朽与黑暗,其统治集团的错误决策确实要背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无论是八王之乱还是五胡乱华本身,其实都不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是因为司马炎的私心,偏要复辟军权分封试图拱卫王室,才给予了司马家宗室作乱的机会,而前者又使得中原力量弱小,最终才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出现,促成了南北朝中北朝的形成。

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其带来的后果与影响,司马家在我看来是必须全责,逃不开干系的:

毕竟这些事情本质上都是偶然性事件,北朝的政治生态相较于继承了两晋的南朝来说,尽管存在着一些优点和长处,却也明显是被草原游牧民族所打断了正常的发展趋势。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客观来看,两晋时期世家门阀的坐大,人才上升渠道阻塞,社会阶层固然,以至于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皇权政治史上唯一一例,堪称空前绝后的“门阀政治”:皇帝和门阀共治天下的局面。

这个源头是在汉末就已经种下,甚至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就已然有所苗头存在着的。】

刘·东汉建立者·绝对的东汉初年·秀:?

不是,怎么在我手下就已经有苗头存在了?

原本还因为自己隔着时间长河,没办法为后世儿孙多做些什么而有些黯然的光武皇帝愣住了,忍不住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什么。

然而在短暂的错愕之后,他作为皇帝的素质自然还是转过了弯来,瞬时心领神会后世人想点明的存在:

南阳、河北等地,那些因为追随他而成为了开国勋臣,所以势力随之壮大,以至于让刘秀本人都有点无从下手的地方豪强们。

——想到这里,他实在忍不住摁着额角,露出了苦笑的神色。

【我们知道,西汉在经历了文景之治、武帝盛期、昭宣之治之后,逐渐也走向了国家的下坡路。

宣帝之时,虽然从大局来看,到达了西汉国力的最盛时期,但并不至于像刘向所夸耀的“其治过于太宗”。因为豪强的发展和农民的流亡,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无法遏制的地步。

其社会矛盾外弛内张,实际上比文帝时期还要严重。胶东渤海等地的农民暴动,已经发展到了“攻宫寺,篡囚徒,搜朝市,劫列侯”的程度,让宣帝本人都得承认“民多贪,盗贼不止”。

这应该也算每个封建王朝走到晚末期都会面对的相似结局,刘病已尚且能够凭借个人能力缓和并勉力解决,试图维持住国家的统治。

他干得挺好的,然而并不算幸运的是,他的继位者实在难以挑选,元帝并没有他亲爹那么能耐。】

刘彻:昭宣之治?跟在我之后?

他在上次的天幕中知道了自己的谥号,对于那个武帝盛期自然并不意外,反而有种本该如此的,因为自信而显出的淡然来。

可昭宣的人选就有待掂量了。

尽管排在他自己前面的,就是他亲爹亲祖父,按照这个顺序,昭宣怎么看都有可能是他子孙一代。

但是想到前面他怀疑的继承人风波,刘彻稍微迟疑了一下,还是没有笃定,只把刘病已的名字记下。

只是治世的同时,后世人还要点一嘴矛盾已然存在,甚至还直接宣扬说灭亡无法遏制。这就让孝武皇帝多少感觉有点不舒服的别扭在。

既然如此,他的盛世——该不会在后世人口中,还会被挑刺吧?

【虽然大家对于元帝的上位多有诟病,因为刘病已那句“乱吾家者必太子”,但明知元帝的不足却依旧维持了他的太子之位,觉得是故剑情深的感情因素太深,扰乱了宣帝的判断。

怎么说呢,感情原因肯定是有的,这一点不用否认。

可是宣帝除了元帝以外也就那么几个儿子:刘竟无子早夭,刘宇不遵法度,刘嚣唯一值得记载的事情是为人孝顺。

剩下那个选项是淮阳宪王刘钦,因为比较信奉法家学术,史书称他“聪达有材”,并且记录了他挺为宣帝所宠爱,一度想要改易太子。

唔,老刘家的宠爱不宠爱,大家当个乐子听听就行。

个人感觉是元帝的柔仁和偏信儒术,让刘病已觉得实在难顶,想要培养个小号看看能不能取代他。

史书记载想要立刘钦的生母当皇后,本质也是在犹豫要不要给刘钦一个嫡子的身份,方便改易太子。】

老刘家的二人:……

感觉后世人你好像对我们有什么偏见在,这应该不是我们的错觉吧?

【但是最后改易太子的事情还是无疾而终,史书的记录当然不会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写的自然是最表面浅显的原因:宣帝故剑情深难忘许平君。

可是我们大概看一眼这位刘钦后来的记录,也就知道为什么刘病已最后放弃用他代替元帝了。

因为他之后的记载,大概总结一下,就是一个被亲舅舅要么欺诈,要么忽悠,先后被坑了起码二百万钱加五百斤金的财产,目的大概是暗戳戳想上位,结果被忽悠信了打算采取的方式还是谶纬灾异的故事。

……这很难评,这就是所谓的“聪达有材”吗?

刘病已竟然只能从这么几个儿子中挑继承人,不得不说老刘家连续几代明君的限时BUFF确实消退了,回到了正常的王朝继承人质量逐渐下降的进程。】

刘彻:……

大概确定了,昭宣应该就是他的儿子孙子——毕竟都连续几代明君了。

可是这样一算,孝武皇帝的心绪更加说不出来的复杂:

他孙子挑不出好的继承人这点,他好像也没办法管吧?他有吗?

怎么生个好儿子这种事情,虽然有了后世人连续几任明君的盖戳,多少减轻了一点他本人肩上的压力,可是现在的孝武皇帝也是真的很想知道啊!

他还没儿子啊!

【元帝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刘病已矮子中挑高个的选择了,但遗憾的是,哪怕是勉强挑出来最好的选项,他的平庸也是不可否认的。

面对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壮大这个问题,元帝干出了某种意义上遗祸百年的抉择:怀柔关东豪强,甚至不惜放弃汉初以来迁徙其以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

这点毫无疑问是放任了地方势力的崛起,无怪被元帝加以之前从未有过的全然宠信的儒生,都要大胆地质问“陛下视今为治邪?”

因为是连元帝自己都要无奈承认,“亦极乱耳,尚何道!”的局面啊。而等到成帝上位,大兴徭役,重赋敛,王氏外戚势力趁机控制了西汉政权,西汉的崩溃也就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了。】

王氏、外戚?

刘彻敏锐捕捉到了这个熟悉的姓氏,脑海之中将线索串联,得出结果之后,他挑眉嗤笑了一声。

哦,怪不得是王莽代汉呢。

原来是外戚篡位啊。!

本文网址:http://lishiguanyingcongjingdikaishi.23quan.com/51411728.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