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 > 历史军事 > 辽东钉子户 > 第六百二十四章 除旧布新

第六百二十四章 除旧布新

推荐阅读: 国士无双奋斗在新明朝无敌六皇子此心无垠镇国神婿九重紫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狼群银狐剑动九天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平安传重生之黄埔卧底红楼春这是你的江湖呢千秋我是军阀抗战之兵魂传说小白杨

嗒嗒嗒……

马蹄踏着结实的大路,飞奔出去,这已经是一天之中的第十波。京中的乱局还没有结束,张恪就以“护国”的名义,发下了命令,要求各地守卫疆土,不得造次,一切都按部就班。除此之外,张恪颁布了两条政令,第一条叫做“兴学令”。

所有州县必须设置州学县学,每所州学名额不低于三千人,县学两千,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面向所有学子开放,只要通过基本测试就可以入学。高级班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老童生和秀才。不论是初级班还是高级班,一律享受津贴。

明朝早就有县学体系,只不过人数有限,最多百十几个人,张恪一下子扩张了几十倍,对于一般小县城来说,只要读一点书,就能上学。

中国历来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当官是最好的光宗耀祖的终南捷径,书读得好,就能改变命运。同时期的欧洲,根本不敢想象,他们还是封建领主制呢,至于美洲,遍地都是追着野牛跑的印第安人,更别说读书学习了。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能学习,有上进的途径,人心就安定了。

而张恪的第二道命令,更是让人欣喜若狂。

从明年起,也就是黄帝4336年起,连续三年,加开恩科,广揽人才。每科录取人数暂定一千人,如果成绩优秀,可以适当放宽。

这条命令下去。所有读书人都沸腾了,大明的会试三年一次,每一科三四百人而已。多少人熬白了头发。耗尽了心血,从青葱少年,熬得两鬓斑白,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在后世小丑一般的范进,放在大明朝,那就是老天眷顾的幸运儿了,可见科举之难。简直难于上青天。

张恪连开三场恩科,而且录取人数扩大了三倍,中进士的难度一下子下降了十倍不止。听到消息的时候,无数学子跪在地上,嚎啕痛哭,宛如杜鹃啼血。

上一秒还在痛骂逆贼无耻。要起兵声讨的学子转瞬就称颂新君英明仁厚。一转头,跑到家里,捧着书疯狂的用功。天赐良机,不抓住了,简直天理不容!

谁还有心思管大明的江山,朱皇帝要是有张皇帝的大度,哪里会丢失江山。

两道命令下去,蠢蠢欲动的读书人全都安静下来。别看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真正成功的造反都离不开读书人。比如刘邦就是有张良和萧何,朱元璋也有李善长和刘基等人辅佐。至于可怜的李自成只能弄到装神弄鬼的宋献策和牛金星,结果打下了京城却坐不住江山。

没有读书人煽动,地方的士绅就闹不起来,地方豪强不出力,就算那些有心勤王,想要给崇祯报仇的忠臣孝子,最多只是吆喝两嗓子,穿上孝服,扛着哭丧棒,跑大街上玩行为艺术。

抛出两道命令,张恪的精神头都放在了恢复京城的秩序上。经过两天多的大乱,参与叛乱的士兵基本被干掉,残存的也都束手就擒。主要带兵的头头儿,魏国公徐弘基断了一条胳膊,被俘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至于袁崇焕,十分的凶悍,砍伤了两名

青史尽成灰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文网址:http://liaodongdingzihu.23quan.com/14723380.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