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 > 其他类型 > 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直播] > 第 56 章 盗墓与考古【四】

第 56 章 盗墓与考古【四】

推荐阅读: 覆水为小说原住民预告天灾有始有终闪婚对象是兔子任务又失败了流放后,我在敦煌当汉商残废弃子穿书后在娃综摆烂了二嫁帝王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她来自星际最高监狱全京城都蹭我瓜吃我可不是万人嫌[快穿]朋友继妹非要和我换亲竹马难猜骤落风月狩加油好男人[快穿]执欲月出皎兮

【中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帝陵文化,帝陵虽然珍贵,但咱祖上阔过,倒也数目繁多。

可在如此数目庞杂的帝陵之中,明定陵也是最特殊的那一个,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知名度最广的那一座。】

万历皇帝本人可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

不怕人出名,就怕陵出名。

你说陵墓出名能有什么好事,不是被盗就是损毁吧。

尤其是,天幕方才还说了他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旁人。

但是他还能勉强能克制一下自己,就是想知道自己的陵墓到底怎么了。

他可从来不是愿意委屈自己成全旁人的人。

【明定陵,即明万历皇帝的陵寝,是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考古学家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寝。也正是由于定陵的发掘,促使我国考古学往规范化发展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

听到这个什么万历皇帝的陵墓是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陵,除了万历皇帝本人之外的其他皇帝,都纷纷松了口气。

对不住了,还是得先顾全一下自己的陵墓。

逃掉一劫是一劫啊。

虽然不知道这个万历是谁,但还是遥隔漫长时空,感谢一下他吧。

刘彻觉得自己心里宽慰了一些。

虽然他的陵墓听起来也很倒霉,但是天幕都用上了什么历史性的一步。

刘彻颇为幸灾乐祸地想道,想来定陵恐怕比他的茂陵还要凄惨。

毕竟后世之人考古,可是连一根竹简都视若珍宝,怕是所过之处,片甲都不会留吧。

【要说起定陵呢,那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事实上,考古学家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成祖的长陵。】

原本一直还不能笃定成祖便是自己的朱棣此刻终于确认了。

因为他的陵墓,就叫长陵。

好家伙,是真的给他改了庙号啊。

他狠狠瞪了一眼身边坐着的太子,质问道:“是不是你小子给朕改的庙号?”

他早说了要叫太宗,叫太宗。

朱高炽苦着脸看向自家父皇,委屈道:“孩儿哪敢啊。”

再说了,他自己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叫太宗了,他为何要给他父皇改庙号啊。

太宗,很适合他家父皇嘛。

定然不是他改的。

朱棣收回目光,倒也是,想来也不是他家太子会干出来的事。

他便继续安心听天幕了。

得好好听听,看他的陵墓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这次还要照办才是。

【长陵是明十陵的首陵,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最要紧的是,明史专家一直怀疑,作为明成祖的得意作品,也许已经失传了的《永乐大典》会陪葬长陵。

若长陵之中真能出土原版的《永乐大典》,那无论是对于明史,甚至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研究,毫无疑问,都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绝对可以当选本世纪最大的考古成就。

在那个激昂奋进的时代,要干就干一票最大的,显然也是符合时代气质的。

挖长陵,一定要挖长陵。】

虽然已经知道了结局,自己的长陵安然无恙,可是伴随着天幕稍快的语速,朱棣的手心仍旧有些濡湿。

听起来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怎么就最后没有发掘他的长陵呢?

莫不是……

他的长陵已经空了?

毕竟那不知道几世孙的万历的陵墓只是唯一一个被主动发掘的,又不是唯一一个被盗空了的。

但另一件事也很值得震怒。

他花费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才编成的《永乐大典》,他用来证明自己的才干绝对能撑得起一位雄主明君的《永乐大典》,就这么失传了?

天幕提醒他了,确实得带一份进长陵。

可以不挖,但是不能没有。

而朱元璋显然抓住的是另一个重点。

长陵?

明十陵首陵?

他的大明只传了十个皇帝吗?

他分明都做好了规划的呀。

还有,分明他才是大明的开国皇帝,首陵为什么不是他的陵墓?长陵,长陵不是通常都做开国国君陵墓的名字吗?这个什么明成祖,到底是哪个龟孙?

定然是个离他很近的皇帝。

反正肯定不会是标儿。

不是标儿就更令他震怒了,是谁,到底是谁!竟敢造他和标儿的反?

他要彻查。

【但是,我们是考古,专业的考古,不是盗墓,不能随便挖个洞就进去了,必须要严格按照考古流程走,要在保证墓葬不受到任何破坏的情况下找到进入地宫的道路。】

历代帝王表示,说得还怪好听的,显得很专业严肃的样子。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的进入,就是最大的破坏?

【可长陵不愧是长陵,考古人员在宝城、宝顶上转悠了好几天,却连一丁点儿长陵地宫的影子都没见到,毫无破绽,亦毫无头绪。

别无他法,只能上报,反正现在长陵是挖不出来,但有一条新的法子。

就是先试掘其他明陵,摸索一下明代帝陵的大体建造方向,有点经验了之后,再来挖长陵,可能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朱棣先是大大松了口气。

看来坚决不允许偷工减料还是有点作用的。

幸好他的长陵够坚固,消息瞒得够好,没让后代人发现线索。

听到最后一句,朱棣表示很无语。

得,竟然还不死心,还要掉头来挖他的长陵。

盯上他们老朱家了不成?

朱翊钧则十分紧张。

所以是挖成祖的墓不成,才来挖自己的陵墓了嘛?

难道是定陵建造的时候偷工减料了吗?怎么长陵一点头绪都没有,他定陵就这么好挖么?

“召工部和户部尚书即刻觐见。”

虽然他不理朝政,懒得管政事,但是陵墓的事,他是万万不能袖手旁观的。

【关于试掘对象的选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选择永陵。永陵呢,是嘉靖皇帝和他位皇后的合葬陵。

原因嘛,很简单,嘉靖在位时间足足45年,所以永陵的修建时间很长,是除却长陵之外,规模第二大的明代帝王陵寝。

既然挖不了第一大的,那怎么也得试试第二大的吧。】

嘉靖皇帝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自己的事。

不过他很快就心满意足,他在位四十五年呢,虽然之前天幕批评他炼丹药,还说什么丹药没用,他看这不就挺有用的吗。

刘彻等汉代帝王则很震惊地发现,可天幕贴出来的图片分明只有一个封土,如何能埋上一位帝王,位皇后?

难不成皇帝和皇后还要挤在一个地宫不成?

合葬不应该分丘而眠么,就跟活着的时候大家也不住在一个宫殿一样啊。

那样才宽敞嘛。

始皇帝也十分不满。

同样是修仙,这什么嘉靖还不干活,结果还能在位45年?太没天理了吧。

那个汉武帝还活到70岁呢。

始皇帝面无表情地思忖道。

【另一种说法呢,是说要选献陵。献陵是明成祖儿子明仁宗的陵寝,选献陵的原因呢,则是因为献陵陵园规模小,发掘起来比较方便。

最重要的是因为献陵紧邻长陵,而明仁宗的入葬时间又跟明成祖很接近,毕竟明仁宗仅在位十个月就跟随他爹而去了。

想来差距如此之近,陵墓规制会是跟长陵最为相似的,这才是试掘的最好对象。】

朱棣无力吐槽。

得,这就是还是紧盯着他的长陵不放的意思呗。

但……

他伸手狠狠点了点朱高炽的额头。

“十个月?你怎么才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死了?”

朱棣简直要被自家儿子给气死。

朱高炽垮着脸欲哭无泪。

只当了十个月皇帝更加悲哀生气的,不该是你儿子我嘛。

一腔富国强兵的抱负还没来得及施展就一命呜呼了啊。

朱棣深觉之前天幕说得有道理,自己这个儿子,就是不喜欢打仗骑马这种运动,天天就知道吃。

“从今天开始,你每天跟着我去跑马。”

朱高炽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想想自己仅仅十个月的皇帝生涯,深觉他爹说得也不是不行。

业已登基的朱高炽更是如雷轰顶。

什么,他才刚登基啊。

怎么就知道自己要驾崩了呢。

唯一的安慰就是,仁宗是个令人满意的庙号,竟然被他得了。

瞻基真是他的好儿子。

【不过事实证明,其实当时应该是把明十陵都勘测了一遍,哪个有突破就发掘哪一个。最好是能发掘永陵或者献陵。

而便是在考古学家一筹莫展之际,定陵挺身而出。

救了自己的祖宗和爷爷的陵墓一命。】

朱翊钧欲哭无泪。

虽然嘉靖皇帝是他的亲爷爷,可不代表他真的想为亲爷爷挺身而出啊。

别让他知道到底定陵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他换不了太子,难不成还责罚不了臣子了不成?

朱厚熜也没想到,那位倒霉的万历竟然是自己的孙子。

如此孝敬,你祖父我就笑纳了。

朱高炽则拍了拍自己的胸口。

真是他的好子孙!

你的恩情,我会记得的。

【定陵确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这位皇帝也是明朝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皇帝。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说的便是万历皇帝。

这位皇帝二十多年未理朝政,鞭尸自己昔日的老师,大明帝国江河日下,几乎随着他一同躺进定陵之中。

定陵本身,本就应该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帝陵。】

朱翊钧表示,是谁在胡说八道?

怎么就明实亡于他之手了呢?

还有,他不想要定陵成就这样的传奇色彩。

天幕说的让他愈发慌张了。

张居正他活该,当年如此严苛对待自己,还大言不惭,说什么“吾非相,乃摄也。”就该想到死后并无安宁,他如何做错了。

至今想来,他仍旧对自己这位昔日严厉的老师有些害怕。

而在张居正仍旧活着的时空。

大家不敢发一言。

天子师?天子师不是首辅吗?

陛下鞭了首辅的尸?

不可能吧?陛下分明对首辅言听计从啊。

这显然也在张居正本人的意料之外。

他虽然知道自己死后家族未必繁昌,但鞭尸还是……

朱棣脾气可不够好,一听这话,原来是个败家子啊。

他顿时连那最后一丝愧疚都没了。

这种败家子,给他们挡挡灾怎么了,总不能真的让后世人挖了太子的陵又来挖自己的长陵吧。

【定陵命途多舛,在发掘之前,便曾经遭受过次大火,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摧毁,导致定陵的宝城一角有坍塌迹象,而这种坍塌,是冥冥之中,定陵对考古学家的呼唤。】

朱翊钧:???

顾不得别的,他简直要无能咆哮:他的定陵才没有呼唤好不好!!

本文网址:http://kaijugeiqinhuanghanwuebukexue.23quan.com/50532083.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