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唐孽子 > 第359章 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

第359章 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

推荐阅读: 台风眼莺莺传燎原默读这题超纲了太岁超级惊悚直播魔道祖师明日星程难哄某某七零胖姑娘枭起青壤初三的六一儿童节溺酒赠我予白邪王追妻别动我的鱼尾巴警探长判官

迟环和房遗爱总算是察觉到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

莫非是跟这些稻谷有关?

大堂之中一时陷入了寂静。

“王爷,林邑国的水稻,莫非产量比我们要大很多?”

一旁的王玄策试探着问道。

“对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

尉迟环也觉得王玄策的这个猜测似乎能够解释李宽的问题。

在大唐,普通的农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

这一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而到了后世,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当然,这种特殊的试验田出产的水稻产量,意义不大。

可哪怕是普通农民种植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一千斤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么一对比,大家就知道大唐的时候,粮食亩产到底有多低了。

也难怪王玄策这么快就往水稻产量方面想了。

“玄策你说对了一小半。林邑也好,占城也好,他们的水稻产量着实比我们的要高一些,但是顶多也就高了几成。”

“王爷,几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王玄策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不,这不是最了不起的,南洋的水稻,它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这才是最关键的。”

“一……一年三熟?”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着李宽。

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粮食是一年三熟的。

粟米也好,小麦也好,水稻也好,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吗?

这个时候,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也感受到自己带回来的水稻似乎很不简单了。

“没错,人家的水稻就可以做到两熟或者三熟,所以那里的人不容易饿肚子。”

李宽想到南洋周边那些国家,要说地理位置,还真是不错。

一年四季都没有严寒,随便种一些水果粮食,产量都很不错。

但凡是勤劳一点,想饿死都不容易。

“那要是我们大唐全部都改种水稻,岂不是粮食产量可以翻几番?”

王玄策两眼放光,激动的手都有点发抖了。

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内心也是一片激动。

真要是这样,自己就要青史留名了吧?

把这么重要的种子从南洋带回长安城。

“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李宽的话像是一盆凉水,直接泼到了众人头上。

不过,片刻之后,他们又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说南洋水稻产量高的是你,说人家水稻可以二熟甚至三熟的也是你。

可是偏偏你又说大唐的粮食不可能翻几番,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也是学过算学的啊。

“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四季都很暖和,所以水稻才有可能三熟。但是放在大唐的话,除了崖州附近的区域可以三熟,其他江南地区就只能两熟。放到关中地区,如果品种选的好,也可以一年两熟。而河北道和河南道等地,大部分都只能一熟。”

李宽这么一解释,王玄策他们倒是理解了。

“王爷,即使如此,也完全值得大力推广啊。”

“当然,要不然我怎么会专门浪费宝贵的运力来装载稻谷呢?”

李宽可不想跟推广菘菜一样,在暖棚里育种个好几年。

对于这个时候的大唐来说,直接种植个几万亩水稻,看看那一类型的种子产量最高,就按照哪个来推广就行。

反正横竖都是比大唐此时的水稻要好的。

至于林邑的水稻,占城的水稻和真腊的水稻,到底哪个更加适合大唐,以后慢慢辨别就是了。

反正现在运输回来的稻谷,哪个地方的都有,真要去辨别,一时半刻也没人区分的开来。

所以李宽准备干脆先在楚王府的地里面全部改种水稻吧。

等明年水稻的产量出来了,再去谈水稻的推广才有意义。

毕竟,在这个有饭吃就是压到一切的年代,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随意下旨大规模的推广一种粮食。

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些农夫是真的会揭竿而起的。

人一旦没有饭吃,那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

▥喜欢看南山堂写的《大唐孽子》吗?那就记住♂全本小:说的域名♂23quan.com▥♂请来全本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本文网址:http://datangniezi.23quan.com/3305158.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23qu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